此外,现代一些城市住宅外部的空间,宅间绿地和景观设计只注重形式,或者是以为的模仿与抄袭,仅仅视为了美化环境,注重商业卖点。而真正为居民所提供的,能让居民参与其中的,延长居民户外活动时间的功能却往往被忽略,缺乏群体性的聚集活动。社区外部环境的规划把人的行为简单限制为穿行通过,没有为社区居民的交往行为提供真正的平台。
(二)生活方式的变迁——诱发社区居民交往的依赖性减小
过去生活水准低,一家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忙。买物品要票证,邻居之间互相调剂,促进了邻里关系的融洽。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买物品不需要票证,相互求助的情况少了,互相来往交流的时间少了,影响了邻里关系的融洽。
个案3:本地居民,刘阿姨——62岁,已退休。“以前我住的弄堂里有很多是双职工的家庭,还有好几个是退休的。有的时候下 雨了,煤在外面淋着没人盖,他们就帮我给盖上。谁家的电闸盒坏了、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堵了,只要和隔壁邻居说一声,他们都会很乐意帮忙解决。我们以前弄堂里住着一位王大姐,他知道老郑(住在他家楼上的独居老人)身体不好,就会帮着买买菜,打扫打扫卫生,后来还担负起了他的看病,喂药,做饭。这位老人虽然没有亲人,但是也可以说感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真情。”
社区邻里交往的物质基础上的相邻,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年轻人的交往联络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话、网络等远程交往技术代替了面对面的交往,克服了距离上的限制,使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与异地的朋友和亲邻交往。而传统的需要走出家门或者群体式活动受到人们的忽视,甚至是认为不必要的。
无可厚非,生活在城市里的80,90后们多多少少接触过弄堂生活,但是面对城市化节奏的快速冲击,里弄生活已然变成了回忆。“蜗居”,“宅”,“屌丝”成为了一批年轻人的代名词。
个案1:本地居民,吴先生——35岁,公司白领。“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那时隔壁邻居要找我父母,只要在楼下喊一声就能听到。现在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居家时间少了,和邻居们相邻不相识的情形随之增多。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和远方的朋友在QQ上聊天要比敲开邻家的门容易多了,和邻居的交往不再必不可少。现在,搬家、结婚等过去需要左邻右舍动员才能完成的事,如今都有专业公司代替了。所以不少人认为邻居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影响,只要能相安无事就满足了。”
个案9:新上海人,刘先生——38岁,地产销售。“现在工作很忙,每周只有一天的时间休息,我们每天工作都需要加班,下班后就想休息,也很想与邻居交往,串门什么的。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有没什么时间,只是与邻居打招呼而已。”
作者认为,他们似乎对如今的邻里关系的冷漠并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社会时代变革的必然会发生的改变。
(三)文化文系的多元——诱发社区居民交往的归属感降低
社区文化是连结邻里关系的“粘合剂”。社区文化的建设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社区认同感,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现代化的推进, 在不断扩大的居民交往和流动中, 城市社区各自原有的文化特质在逐渐退色, 社区文化的同质性在增加, 传统的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的文系力在弱化。这是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 我们需要积极做出应对。
城市邻里交往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的错位、居民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的悬殊、社会交往的能力和需求不同。
- 上一篇:互联网大数据征信模式及存在问题研究
- 下一篇:SPSS影响传统电器零售业信息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
-
-
-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