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人权外交的历史渊源
1.上帝选民的责任
早期美国人由于对宗教的浓厚信仰,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意思是他们自生下来起就肩负着歌颂上帝、拯救世界的责任。上帝的选民是来源于新教创始人加尔文的“预定论”。“上帝以其绝对的最高意志对众人进行遴选,被选中的称为‘上帝的选民’,剩下的则为‘弃民’。个人的得救与否、富贵贫贱,皆由上帝预定。” 【2】在“上帝选民”的主张里,还藏着北美民族的责任感,即“拯救世界、挽救弃民、歌颂上帝”。随着美国逐渐地发展以及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地实力地加强,政治家们将这种主张重新地解释为“上帝选种族”、“上帝选国家”,以此来强调和美化美国的特别,在不断宣传和灌输下,美国人民已将此观念深深种植与心中,成为了美国的传统传承了下来。
2.从“保卫民主”到“推广民主”
人权、民主观念深深扎根于美国政治基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一步步加深: 在独立战争、国内战争中,美国高举“保卫民主”大旗,吸引了无数民众的参与和追捧,并为此奋不顾身的投入战争中,美国因此获得了独立和统一。可见,人权、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政治资源和巨大威力的软武器。而在内战之后,美国又举起“推广民主”旗帜不断对外进行扩张。在遇到问题时,又同样举起该旗帜来召集力量。比如说,罗斯福再一次提出了“四大自由”,继任的总统们在面临二战之后来自苏联的挑战时,都试图以“推广民主”为出入口,给美国的外交注入新的活力。[3]其中卡特最为典型。他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是因为他在对美苏冷战,越南战争以及水门事件几个对美国传统的价值观有损害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中,坚定不移地打出 “人权外交”的旗号,[4]将其作为美国传统的道义武器融入美国外交政策中, “人权外交”政策被历届的美国总统所继承。
二 美国政府对华人权外交的演变
1972年以后,战略与人权成为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这成为了二者有限性战略合作的基础。出于合作对抗苏联的战略考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两国能够协调和配合去处理双方存在的矛盾,国家间关系得到了顺利发展。随着冷战的结束,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人权问题成为防范中国的重要手段。在人权方面所进行的各种博弈使得中美外交关系更加理智化、成熟化,两国间的协调机制也更加完善。
(一)美国历届政府对华人权外交的发展与演变
1、冷战后期,战略考虑占主导中美关系
卡特、里根政府对华政策主要侧重的是战略合作,但在人权领域的分歧开始增多。卡特执政时期,《与台湾关系法》问题充分体现了紧张的中美关系。1979年1月两国正式建交。4月10日,卡特签署《与台湾关系法》,此法律第二条(丙)款写到:“本法中任何条款都不应该违反美国人对人权的关心,兹重申维护并促进全体台湾人民的人权是美国的目标。”这是人权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首次应用,也表明美国国会和政府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里根执政时期,中美两国在诸多事件中产生矛盾,其中,西藏问题以及胡娜事件等使得双方在人权方面的冲突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美国当局对华的人权外交将朝公开化、长期化转变。总体来讲,卡特、里根执政期间内,中美两国之间在人权方面虽然存在冲突,但双方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没有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