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与“熟”的涵义与例说
1.1 “生”与“熟”的本意解释
从汉字的起源来说,“生”的甲骨文字形是 ,上半部分可以看出是初生的草木,下半部分是地面或土壤。本意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正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生,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 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与“生”字组成的词语中,大部分的意思都与生命、生长有关。例如《孟子·告子上》曰: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劝学》曰: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有所提高,“生”的含义进一步引申为某事某物未经成熟与加工没有达到一定标准程度的意思。如生吃、生田等等。另外,“生”在作副词时有:机械地、无意识地、很、极的意思。如:生搬硬套、生怕。与“生”相对的“熟”的含义,在《土生说字》中解释:
“熟,为形声字,从火、从孰,“孰”为烹熟之意,是“熟”的古字。如《说文》中有:“孰,食饪也。”“火”为物体燃烧的状态。“孰”“火”为“熟”,强调了火对烹熟食物所起的重要作用。“熟”的本义为煮熟,指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熟”由“享”“丸”“灬”组成。“享”为享受;“丸”为抟揉。《说文》:“丸,圜,倾侧而转者。”引申指用手抟成的小圆球;“灬”为火,指加热或热气。所以,“熟”指食物放在火上烹制处理的结果;后引申指庄稼、果实不再生长发育,等待收割,如庄稼成熟、瓜熟蒂落等。事物发展成熟需要一定过程,所以“熟”又指程度很深,如熟睡、深思熟虑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生、熟”二字逐渐作为审美观念进入古代书法家的思想中。作为审美观念的“生熟”二字的其涵义分别为:“生”是生疏、生硬,也可以引申为新颖、不落窠臼;熟是熟练、精熟、圆熟,也有媚俗、俗套、俗气之意。在书画理论中,有关“生”与“熟”的言论,最著名的是如明代董其昌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一章中提出:
“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
他认为书法与绘画有不同的艺术门径,在学习书法和绘画的技艺从生疏达到熟练后,书法可以由熟变生,而绘画需要熟后再熟的艺术审美观念。
1.2 “生熟说”在古代书论中的例说
在《辞海》中,文献综述
“生”有生涩、生硬、生拙等意思。“熟”有熟练、精熟之意。
这几种涵义在古代书论中,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涵义。并且随着时代审美心理和书法发展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董其昌以前的书论中,没有明确提出“生熟说”的论述,而与此相关的“工拙”颇多。从书法技法上讲,工,是指书写技能熟练,功夫精深,用笔精到,得心应手,结字严谨美观,章法和谐统一,达到字美的效果。工即“熟”。拙,是与工相对立的“不工”。是指技能掌握不熟练,用笔结字生涩,生硬,章法杂乱无章,达到字丑的效果。这是技法不熟练时,拙的涵义。但在技法达到娴熟时,拙又有另一种涵义,即天真自然、朴素稚拙。拙即“生”,是不做作,追求一种自然、率真的艺术效果的生拙,是“大巧”,具有审美意义。在古代书论中,宋代黄庭坚曾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