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雌雄异体,产卵于浅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蟾蜍水陆两栖,喜欢湿、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节,白天常栖息于沟边、草丛、灌丛、屋后砖墙乱石孔洞阴暗潮湿处。冬季气温下降到10℃以下进入土穴、乱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12℃时,又出来开始活动,捕食昆虫,繁殖产卵。
蟾蜍属于“三有动物”,受法律保护。“三有动物”即: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
蟾蜍是人体生理学实验常用的材料,在神经肌肉生理研究中常用来研究观察兴奋性过程刺激的规律以及肌肉收缩特点等,同时也常用于心血管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心肌兴奋与收缩规律的分析研究[2]。蟾蜍心脏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运动器官,它还具有典型的内分泌和机械感受功能[3]。
1.2 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
1921年Otto Loewi发表了经典的双心实验,第一个清楚地证明了迷走神经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突触传递的化学介导作用[4]。这种化学物质被分离并定义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第一个被定义的神经递质。在神经细胞中,乙酰胆碱是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移位酶(胆碱乙酰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的。由于该酶存在于胞浆中,因此乙酰胆碱在胞浆中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铬细胞中首先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进一步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饱和水溶液显弱碱性反应。极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氮仿、乙醚、脂肪油或挥发油,易溶于矿酸或氢氧化碱溶液。常用其盐酸盐,易溶于水。
1.3 斯氏离体心脏灌流法
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是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机能实验常用的观察心脏的活动的方法,普遍用于生物学和医学教学及科学研究方法,也是研究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及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5]。采用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可以直接观察心脏的活动,研究心脏舒缩功能、心率和节律变化、前后负荷及各种体液因素等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离体蟾蜍心脏灌流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模型,因其稳定、经济,一直被机能实验室广泛采用[6]。进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首先需要保证心脏在体外较长时间存活,然后根据实验目的进行灌流和施加实验因素。无论是心脏离体前的插管、血流冲洗等操作,还是心脏离体后用人工溶液代替血液进行灌流,均使心脏脱离了生理性神经体液环境。因此,使离体心脏较长时间存活,并维持良好的状态对于完成实验和取得可靠实验数据极为重要[7]。
1.4 心肌收缩力
心脏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心脏内特殊的传导系统具有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并将这种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各个部位 ,通过兴奋—收缩耦联机制 ,引起心房和心室有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心肌的收缩性是指心肌能够在肌膜动作电位的触发下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 ,它是以收缩蛋白质之间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反应作为基础的 ,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为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是以心肌细胞膜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8]。因此,测定离体心脏的心搏曲线,观察其心率、收缩振幅等因素,研究心脏心肌收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