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篆隶笔意观念的形成及内涵
2.1篆隶笔意观念的形成
最早可上溯到宋代找到有关“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文字记述。宋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书法观念,是由于隋唐以后的真、行、草书中“篆隶笔意”日渐丧失,书风的演变离古朴,趋妍美,呈现出日渐靡弱的偏向,到宋代引起了注意。有感于这一历史现象,宋人黄伯思曾对今体书中“篆隶笔意”渐失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自汉魏至隋唐作过一番检讨。他在《东观余论.跋陈碧虚所书相鹤经后》中说:“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厥后钟常、士季及晋王世将、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于迁就汉隶,运笔、结体既圆劲淡 雅,字 率扁而弗椭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后人竟效之,逮不及二人远甚,而钟、王楷法弥远矣。 这是因为唐代与魏晋的历史距离已是相当之远,同时,唐代的书法较之前代的书法有新的、显著的突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脱离了钟、王的法度,经过陈、隋时期的渐变过程,至唐代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突破即是对前代书法作了一定程度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对魏晋钟、王古法的破坏,“篆隶笔意”丧失现象日益严重为其显著特征。书风的演变离古趋妍,呈现出日渐靡弱的偏向,从而导致了倡导“篆隶笔意”的议论的出现,以至“篆隶笔意”书法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