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红明,钟兢军,韩吉昂,冯子明[31]用FLUENT计算了有侧板和无侧板两种方案的进气道三维流场,通过对比得知有侧板的进气道性能比不安装侧板进气道性能要高。除此之外,侧板溢流对进气道流场影响的规律也有了新认识。
王成鹏,程克明[32]设计了一种吸气式高超飞行器,在做完模型风洞试验后,获得了高超进气道不起动、临界起动和起动状态的流动特征,分析结果有助于高超进气道的设计和起动性能的评估。
金志光,张堃元,陈卫明,刘媛[33]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宽马赫数大攻角工作要求,研究了转动唇口变几何进气道调节方案,给出了一种高性能变几何原型进气道设计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获得了变几何进气道各工况下的调节规律及性能变化规律。
王翼[34]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流动机理、启动过程、启动特性和启动性能提高方法等问题。
袁化成,梁德旺[35]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和再起动过程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对典型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二维流场的数值分析,发现当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后,来流马赫数的突然加大,也不能使之立即再起动,进气道可以再起动时的马赫数远大于起动马赫数,小于设计马赫数。同时还发现迟滞回路现象存在于高超声速进气道再起动过程,这一点不同于常规进气道的再起动特性。
梁德旺、张世英[36]创新提出了“大板结构”模拟板的概念,并模拟了某飞行器进气道出口大畸变流场,表明“大板构”这一模拟板可有效地模拟大畸变流场。同时阐述了板前来流Ma数对板后流场总压损失,对流场畸变等参数的影响
张华军,郭荣伟,谢旅荣[37]提出了一种带可变几何泄流腔的内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进气道设计方案。介绍了进气道的总体设计思路,给出了进气道的设计马赫数、转级马赫数及飞行轨迹,对不同来流条件下进气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全马赫数范围进气道型面调整的安排进行了论述,确定了进气道主要气动参数与型面参数的选取原则。
袁化成,滕健,郭荣伟[38]提出了一种进气道内收缩比可控、包括唇口后退等几何动作的变几何进气道的设计思路,给出了具体的设计过程及影响因素。
王健,李应红,张百灵[39]实验分析了引起总压畸变的原因;其次仿真验证了在进气道内安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方法。
刘晓伟,何国强,刘佩进[40]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将内收缩比调节和边界层流动控制相结合的变几何二元进气道方案。
谢旅荣,郭荣伟[41]针对的飞行马赫数为6的二元进气道模型开展了高焓脉冲风洞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气道分别在不设置反压和设置反压这两种决然不同的情况下的激波结构、内通道皮托压分布及隔离段出口的性能,并结合数值仿真分析了通道内的流场特性。
我国在70~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和开展TBCC发动机技术研究,但主要是处于借鉴学习国外TBCC发动机技术的水平,在试验研究方面空白很大。所以说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TBCC发动机的研究方面我国还不是世界先列,尚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