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用工荒”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现象,迄今为止,就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几乎没有专家对“用工荒”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更加没有针对性很强的系统理论和模型,因此也只能从相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借鉴。国外文献可资借鉴的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49533
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国外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两个理论体系:一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是托达罗模型。
(1)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式假定: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边际生产力趋向于零,人均生产量与该部门的最低生活水平相等。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
(2)托达罗模型[3]
托达罗模型假定:劳动力的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的反应。托达罗模型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只要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力增加,失业率上升,预期工资随之下降;当预期工资下降到与农业部门的工资相等时,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就告停止。
2国内研究现状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其中既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农民工待遇问题有很大关联。
对于我国出现的“用工荒”问题,国内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总体来说主要具有以下观点:(1)成本约束理论。主要是从对托达罗模型的修正中将成本因素考虑进去,对模型进行修正。(2)信息沟通论。认为农民工信息能力弱导致农民工在劳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3)制度经济学角度。认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是在各种制度短缺条件下农民工对权利缺失的一种自主反应。(4)劳动法角度。认为“用工荒”现象是这些年来劳资关系恶化的结果。(5)技术缺失论。主要从技术载体缺失角度论证,认为“用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
具体来看:
蔡昉、王美艳(2005)[4]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用工调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用工荒”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即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利润;从劳动力市场的演变趋势观察,提出了改革的紧迫日程,即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迁移成本,通过发挥工会组织功能发育新型的工资形成机制,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改善整体劳动环境和劳动关系。
蔡昉(2010)[5]认为,当前的“用工荒”现象不光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更是自2004年以来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延续,“用工荒”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用工荒”的出现,总体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变化的趋势,因此也必然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建议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把“用工荒”转化为经济社会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王呈斌、毛晓燕[6](2010)通过对浙江省345家民营企业、11家人才市场问卷调查。经分析发现:29.7%的民营企业面临“用工荒”,这些企业的员工缺口比率为28.5%,小企业的“用工荒”现象尤为严重;“用工荒”现象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劳动力流动相对收益减少是导致“用工荒”的根本原因,我国正迎来了劳动力供给的刘易斯拐点;要解决“用工荒”问题,民营企业需要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地方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和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