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情丰富的文字创作
《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文案的创作上十分用心,善于抓住食物的特点,风格与众不同,成功的吸引力观众的注意力,所有的文字创作都满足了所拍的题材和内容表达的需要,在开片的时候点题,中间叙事,还在结尾的部分做到了精巧的构思,在叙事的过程中,主线索与副线索包括过渡段落,总之凡是与故事相关的内容,都在被恰当地安排出现。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记录片里有很多故事情节,编导在用文字介绍上面也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使用拟人的手法,使刻画的食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传神深入人心,在第三集《灵感的转化》里有描述豆腐的的时候,用到的画外音是这样写的:“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大豆的命运”,还有在讲述如何用酒曲将糯米酿成黄酒的时候,用的旁白是:“在黑暗中,仿佛传来发酵菌们欢快的歌声。”如果直接用时间来表现会使观众感到无聊,而纪录片将画面定格在钟摆和日历上,不知不觉中就向观众传递出时间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文字加以创作,观众们可以更容易理解那些用长篇大论也难以说明的情况。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讲述的故事能成功的吸引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主要就是归功于编导们在文案创作上的艺术追求。纪录片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符合现代观众的情感习惯,就是先用文字在情感上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才能在以后抓住观众的眼睛。
(三)感染力强的配乐解说
《舌尖上的中国》除了在画面和文字表达上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音乐在这部纪录片里也承担着一定的作用。当一个很“馋人”的镜头过去后,纪录片进入介绍、空景的时候,温和的音乐就会响起,使得观众放松下心情,更容易地接受了片中的故事,而在讲述人和食材的关系时,音乐又出现了变化,配合着纪录片的整体节奏。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解说是著名解说员李立宏老师,他的声音富有磁性并饱含深情,和画面中的美食融为一体,观众单听声音就能想象到美就在眼前。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解说:“等宁宁长大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道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表达出了人们对古老食物的怀念和珍惜;还有像“无论一年过得怎样,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所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让观众马上感受到在当今手工食物被放到流水线上制作的时候,在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人心里,跟家人在一起和和美美比什么都重要的。
并且纪录片里的人物语言大多用的是不做作的方言和家常话。总指导陈晓卿曾在一次研讨会上谈到中国观众喜爱《舌尖上的中国》的原因时,表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纪录片里的故事都是用最浅显的叙述语言来讲述的,能在短时间里感染观众。纪录片里用的大都是男女老少能听懂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相信大多数观众都能明白其中暖意,而这种心有灵犀就是纪录片配乐解说的感染力。
(四)浓烈厚重的文化底蕴
《舌尖上的中国》取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超越了普通美食类节目,观众可以从一个美食类纪录片里看到浓烈厚重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他美食类节目所无法比拟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在饮食上,都主张信仰食道和民以食为天,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吃代表的含义就是幸福,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品尝着碗里的美食,彼此交流着感情,在围桌而餐的气氛当中,共同找寻这种饮食文化的认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能量。对于远居在海外华人来讲,中国美食满足的不仅是生理对食物的需求,而是一个凝聚在中国文化和民族情感中的主要桥梁。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中国人在道和口感上对美食有着苛刻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中国美食文化变化多样。
- 上一篇:论好莱坞类型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 下一篇:电子杂志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