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外关于并购及国际投资的理论研究
1国外关于并购的理论研究
在90年代的并购浪潮兴起以前,全球已出现四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每次并购浪潮的出现都推动着并购相关理论的发展。英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规模经济理论就是第一次并购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该理论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通过横向兼并,可以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能将各种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企业寻求海外并购一方面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企业整体实力,巩固市场占有率。其余还有协同效应理论和福利均衡理论。
第二次并购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费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理论,他从市场机制失灵和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并购的工作进行分析,认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企业正是由于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而产生的。企业海外并购,能够在一定程度取代市场实现交易,即将市场内部化,有可能减少交易的费用。而生命周期理论则认为一个产业的并购成都会伴随着其规模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和产业的生命周期保持一致,在新兴产业或产业发生的前后期容易产生并购。
从第三次并购浪潮开始,跨国并购交易就已经开始出现,因而经济学家更多的关注在跨国并购的问题上,由此产生了资源利用论、多角化理论和协同效应论等。尼尔森和梅里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收购企业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企业该比率较低时,作为兼并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比率较高。
并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新的并购理论开始出现,比如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1969)提出股票价格会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将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并称此比率称为“q”。托宾的Q说包含在价值低估理论中,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当目标企业的市场价值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反映出其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时,其他企业可能将其并购。该假说将并购动机归因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由于企业托宾比率一般小于1,因此并购往往比直接投资建立一家新企业成本更低。此外金森和梅克林在集成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权市场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0年,并购的理论体系更加成熟。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的最高境界应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而核心竞争力是指其能够在一批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能力。
2国外关于国际投资的理论研究
海外并购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因而除了并购理论之外,对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具有借鉴和启示的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美国海默(1960)《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该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进行横向投资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也解释了跨国公司是为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