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2.2□缓释复混肥减量对水稻分蘖发生的影响6

    2.3□缓释复混肥减量对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的影响6

    2.4□ 缓释复混肥减量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重的影响6

    2.5□缓释复混肥减量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7

    3□讨论7

    3.1□水稻产量形成7

    3.2□氮素吸收利用8

    4□结论8

    参考文献8

    太湖地区常规粳稻缓释复混肥适宜用量研究

    引言

    水稻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化肥养分的投入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1]。化肥氮对全球粮食生产的增产贡献达30%-50%[2]。近年来随着化肥研究深入和工艺进步,缓控释肥料发展取得长足进步[3-5]。作为一类新型肥料,由于肥料的缓效释放,缓控释肥料能够控制肥料中养分释放速度,从而满足水稻生长需肥规律,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环境损失[6-9]。然而缓控释肥料在实际应用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部分类型缓释肥料包膜易破损,造成养分在前期快速释放而无法满足后期作物养分需求;部分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征与水稻实际养分需求并不完全吻合,一次性基施难以保证增产效果等[10]。文献调研来看,现有稻田缓控释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包膜肥以及抑制剂肥等肥料上。不同肥料类型制作工艺和肥料特性有一定差异,稻田效应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11,12]。包膜缓释尿素在分类上属于物理方法类的缓控释肥,是在易溶性颗粒肥料表面包一层或多层渗透扩散阻滞层,减缓或控制肥料养分溶出速率,主要为硫包衣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及不同释放速率的掺混肥料;硝化抑制尿素在分类上属于生物化学方法类的缓控释肥,该类型肥料中的硝化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亚硝化单胞菌属活性,从而抑制硝化作用第1步反应(NH4+氧化为NO2-),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硝化作用第1步反应的进行控制NO3-的生成,减少淋溶和反硝化损失[13]。李敏等[13]指出,全量施缓/控释肥氮肥能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但氮素生理利用率降低;而在减量20%施用缓/控释肥的早晚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显著提高。张小翠等[14]研究表明,从氮肥管理对不同机插稻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来看,除结实率外,各产量构成因子整体均值表现为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硫包膜缓控释氮肥>常规尿素施肥>硝化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不施氮处理。根据水稻的高产养分需求曲线,南京农业大学研发了一种与水稻生长需肥规律相吻合的新型缓释复混肥,该肥料一次性基施对水稻生长及产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5-17]。邢晓鸣等[17]研究指出缓释复混肥的肥力释放均匀,更符合水稻生长需肥规律,植株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群体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所以缓释复混肥与单一种类的缓控释肥(即硫包衣尿素或树脂尿素)相比,养分释放均匀,能满足各时期水稻生长需要,有利高产形成。

    肥料深施能够提高利用率,减少损失[18,19]。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务农劳动力的日益缺乏,机械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部分水稻主产区引进了日本井关公司气吹式插秧侧深施肥一体化机器,取得了良好的省工节本效果[20],同时有效解决了缓控释肥稻田表施或翻施可能出现的问题。但用量主要参照常规尿素用量进行确定。不同释放速率的掺混肥料由于肥效的缓慢释放,降低配方肥用量能否仍然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其用量参照常规尿素是否会存在肥料冗余、降低肥料利用率等都仍不明确。因此有必要进行缓释复混肥用量的专题试验,比较不同用量缓释复混肥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以此明确太湖稻区基于高产环保的缓释复混肥适宜用量,以期为稻田面源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1. 上一篇:大豆microRNA调控网络数据库的构建与分析
  2. 下一篇:茶树CsCML7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 淮阴地区农田土壤磷酸酶活性调查研究

  2. 淮阴地区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调查研究

  3. 洪泽湖地区典型地物NDVI变化的时序分析

  4. 淮阴地区农田土壤脲酶活性调查

  5. 淮阴地区农田土壤转化酶活性调查研究

  6. 上海地区冬季户外开花植物种类及其应用调研

  7. NDVI方法太湖蓝藻与水质变化研究

  8.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9.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0.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2.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3.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4.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5.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6.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7.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