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zala(2013)等研究发现大豆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受大豆花叶病的影响,具有在可见光区显著上升而近红外光区下降的趋势,其中642,686,750nm为大豆花叶病的敏感波段[4]。Prasannakumaret(2013)等在温室条件下对褐飞虱危害水稻进行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水稻受褐飞虱危害的程度与归一化叶绿素指数显著正相关,而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以及土壤调节植被指数显著负相关。2014年又通过实验发现近红外波段 (740-925nm)对不同褐飞虱危害水平反应最为敏感,其中764、961、1201、1664 nm是最为敏感的四个波段,并且以这4个波段最优组合形成的3个光谱指数BPHI可以与褐飞虱危害程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回检效果较好[5-6]。Yang等在研究褐飞虱危害水稻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时,依据水稻叶片受损程度以及作物的死亡率将水稻受褐飞虱危害的受害状划分成6个等级。研究结果显示水稻冠层426nm处的光谱反射率对褐飞虱危害最敏感,并建立了基于光谱指数(RNIR/RRED)的飞虱危害级别的回归模型Y=0.3522e-1.119X(R2=0.922,P<0.001)[7]。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光谱特征可以表征水稻受褐飞虱为害程度。但是这些研究均基于可控的实验环境中,具体是否能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呈现相同的规律,实际生产过程中能否在褐飞虱大发生前及时探测到褐飞虱的种群情况,现有的研究少有涉及。本研究对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水稻进行接虫处理,调查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并对不同时间下不同虫量危害的水稻冠层光谱反射率进行了测定,以期得到水稻在不同时期下受害程度与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关系,寻找监测田间褐飞虱发生情况的最佳时间,以此得到能够反映此时水稻受害程度的敏感波段及光谱指数,建立线性回归监测模型,为田间实际生产过程中褐飞虱为害的监测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及虫源
本次试验采用的供试水稻为江苏种植面积较广的南粳9108水稻,水稻于5月下旬浸种催芽,三天左右播种,用培养盘在温室内育秧,土壤选用营养土。6月20号移栽到内径25cm,高35cm的塑料桶中,栽培土壤取自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田,土壤碾细加入适量基肥搅拌均匀后装入桶内。水稻移栽时选取长势一致的幼苗移栽,每桶4穴,每穴5株,稻苗移栽后用网孔为100目的尼龙网罩(直径33cm,高140cm)罩上,防止其他害虫侵入影响水稻生长,干扰实验结果。
供试虫源褐飞虱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在实验室恒温育虫室内在饲养条件为27℃, L14:D10, 70~85% r h条件下培养,接虫时选用羽化配对三天后的雌雄虫进行接虫处理。
- 上一篇:大豆疫霉糖苷水解酶GH19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生物学功能研究
- 下一篇:酿酒酵母中SNARE蛋白Use1影响细胞自噬蛋白Atg8定位的研究
-
-
-
-
-
-
-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