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19
(三)制定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规范…20
结论21
致 谢…22
参考文献23
绪 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开始质疑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相比于历史成本的滞后性和缺乏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以其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当前价值而倍受关注。我国开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涉及到计量资产,负债和权益。2014年年初,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使用输入值的三个层次,并对公允价值量化信息的披露作了具体要求。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推行和完善的过程。,资本市场和金融环境的任何变化,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都会通过公允价值变动反映到公司的当期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与资本市场和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多端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利润是包括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企业职工、政府当局等财务报表使用者最关心的数据之一。投资者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看自己的投资是否是实现了保值增值;债权人关注企业是否有盈利能力,债券是否能收回;供应商考虑企业的利润再决定是否将货物出售给对方,避免大量的坏账产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大量使用,肯定会对公司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的影响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焦点话题。
公允价值的使用能够使会计信息更加及时地反应当前的市价,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精确的和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及时地反映,具体体现在当期损益中,进而影响财务报表,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资产、负债和一些费用的当前市价,而运用历史成本计量,账上的价值始终是初始取得的价格,与当前市价价值存在距离,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公允计量模式在有苦难取得市场价值时,引入现金流预估的方法,不仅能够真实的反应其当期价值,而且能够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变动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公允价值的概述
(一) 公允价值的定义
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通知》,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共十三章五十三条,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三个层次,以及对有序交易和主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了相应的要求。该准则中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货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是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并且是假定发生了有序交易,即是具有经常性市场活动的交易,比如清算等被迫交易就不算是有序交易。本准则中相关资产或负债,是指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或准许企业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也包括企业自身权益工具。
(二)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物价若是发生变动,当资产的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则在会计期末需要按差额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市价小于原账面价值,说明该资产没有减值,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当市价超过原账面价值时,原入账的价值不能体现出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价值,同时也违背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目标,然则公允价值计量克服了这个缺陷。较之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能联系市场的实际价值,实时反映企业的信息,在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是按照当期的市价来确定的,如果当期市场不是有序地交易,将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这样能更精确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真实价值,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影响较大。这些行业的资产初始取得的成本通常较低,但由于资源、土地的紧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实时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