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4反后坐装置各零件的设计······31

    4.1导杆设计·······31

    4.2摩擦装置设计······32

    4.3复进簧设计······37

    4.4反后坐装置筒设计····39

    4.5左右端盖设计······40

    5基于ADAMS仿真分析······41

    5.1模型简化与假设········41

    5.2添加约束与载荷········41

    5.3仿真结果分析······42

    结论·······45

    致谢·······46

    参考文献······47

    附录A计算程序······49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战争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作战指标也在不断的变化,火炮技术也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今社会,反恐作战也是战争的一部分,反恐作战对火炮的战术指标与一般的战争战术指标有所不同,比如对火炮的远射性要求、威力要求相对一般战争来说不高。 在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中,地形复杂,障碍物多,需要一种既能直射又能曲射的强力火力点,同时这种武器机动性要好,重量要轻,结构要简单易于维修。由于火炮相对于枪械来说,质量要大得多,机动性要差得多,所以很难将火炮应用于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但火炮的威力大正是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需要的。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中对于射程的要求较低,一般的枪械都可以满足射程的要求,但枪械的威力难以满足要求,为了将火炮应用于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中,就必须减小火炮质量,提高其机动性。设计一种近程但威力较大,同时机动性好的火炮用于山地及反恐突击作战是非常必要的。 35mm 自动突击炮是一种主要用于山地及反恐作战的新型自动炮,其特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机动性好,对自动炮技术发展和突击作战具有积极意义。反后坐装置通过把作用时间短、峰值大的炮膛合力转化成作用时间长、峰值小的后坐阻力,使得火炮多数零部件受力大大减小,从而使零件尺寸大大减小,减轻火炮质量。反后坐装置是自动突击炮的关键性部件,决定着自动突击炮的后坐力的大小,影响着自动突击炮系统的重量和结构。合理地设计反后坐装置,能大大地降低后坐力,减小零部件尺寸,减轻自动突击炮系统的重量,提高射击精度,提高机动性。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反后坐装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火炮威力与速射性、机动性的矛盾。各国在反后坐装置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较多工作,使得反后坐装置有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FORC原理、前冲原理、浮动原理。 FORC 原理即最佳后坐力控制原理,当火炮后坐部分后坐时后坐力为恒值时,后坐力的峰值最小。FORC 原理分为外能源和内能源两种,外能源式实现过程较容易,但设备和结构较复杂;内能源式实现过程较难,但结构较简单。美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研究适用于 XM230 武装直升机专用链式炮和 GUA-13/A 四管转管炮的 FORC系统的研究,主要注重从液压控制方面去考虑。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对FORC原理进行研究,主要注重从火炮本身去考虑。 常规反后坐装置火炮发射过程中运动循环为击发-后坐-复进,而采用前冲原理的火炮在发射过程中运动循环为前冲-击发-后坐-复进。由于前冲式火炮在前冲运动过程中发射,后坐前需要先抵消前冲动量,使得后坐力大大降低。美国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对前冲原理进行了研究,研制的前冲炮有 M204 型 105mm 榴弹炮,该炮反后坐装置为液体气压式前冲机,后坐力减少70%,炮架受力显著降低,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射击稳定性较好。我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对前冲原理进行研究,主要是在大口径火炮和小口径自动高炮上的应用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比如对130mm加农炮和100mm反坦克炮改造成前冲炮。 浮动原理是前冲原理的一种,浮动原理主要是用于自动炮上,利用后坐部分在复进中击发,达到前冲原理的效果。由于利用浮动原理,小口径自动炮在连发射击时,火炮后坐部分的运动既不到达最后位置也不到达最前位置,火炮后坐部分在最前和最后位置之间浮动。浮动原理和前冲原理一样能大幅度减少后坐力,提高射击稳定性。德国PM18/36式37mm高射炮属于较早采用浮动原理的自动炮,自动机为首发浮动式。1950年瑞士厄利空公司研制出第一代浮动式自动炮5TG式20mm自动炮,装备了瑞士、芬兰、奥地利等国。浮动原理发展非常迅速,法国、美国的浮动式自动炮性能都达到较高水平,如法国M693 型20mm自动炮、 M811 型25mm自动炮,美国GAU-13/A 型30mm自动炮。我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浮动技术的研究,分别在 57mm 自动炮、23mm 自动炮和25mm自动炮上进行研究,并成功把浮动原理应用到这几种自动炮上。

  1. 上一篇:地磁姿态辩识模块测试数据采集系统转台角度测量与显示模块设计
  2. 下一篇:喷气式发动机性能参数测量
  1. solidworks陶鲁斯pt24/7纯双动...

  2. ADAMS/Car轮毂电机驱动大学...

  3. Pro/E轿车车门自动开关系统设计

  4. NUT车队赛车总体设计改进与ADAMS仿真

  5. XY工作平台电路接插件质量...

  6. ADAMS电磁直线作动器的电动...

  7. Adams某超轻型火炮结构总体设计与分析

  8.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9.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0.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2.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3.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4.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5.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6.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7.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