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1.MM理论的发展概述
资本结构理论,在西方财务理论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美国。1958年,《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了一篇对资本结构理论做出阐释的文章,即为由经济学家莫迪里阿尼和米勒共同编撰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此文的刊载代表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由此,资本结构理论才真正开始受到学术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所表达的观点,简化而言,就是最基础,也是最著名的MM理论。
MM理论做出严格的假设,如企业风险等级的可量化、忽略了时间价值,认为投资者对企业EBIT现在与未来的预期完全一致、证券市场的完善的绝对性和负债的无风险性等,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加之对企业所得税这一企业相关税种的剔除,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所带来的边际成本没有差异,企业所得税对其资产负债率并无显著影响,即企业价值与融资手段没有关系。公式表达为:
VL=EL+DL=EBIT/WACC=EBIT/RU=VU,
其中,V,即value,以此表示企业市场价值,VL代表有杠杆,VU代表无杠杆,EL代表企业股票的总市场价值,DL则代表债券的总市场价值 ,EBIT代表息税前利润,WACC代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U代表仅仅依靠权益资本的企业收益率。由公式推导可知,此时,企业的价值与财务决策无关,而是由投资决策来决定的。
该理论在相当完美的前提下,摒除了诸如时间价值、交易成本等现实不可避免的因素,与实际的经济社会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显然不能作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研究依据。
2.修正后的MM理论
修正后的MM理论虽然考虑了企业所得税,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企业越是选择负债经营,则企业得到的税盾效应越大,即负债杠杆越高。提出在极端情况下,即资产负债率到1时,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这显而易见也是不合理的。即使MM理论之于实际经济不能有现实指导作用,但它依然有重要价值,它作为研究基石,为后来者指明了研究方向,提供了重大启示。
之后的学者深入研究,打破苛刻的条件的束缚,加入了企业所得税因素、代理成本等因素,不断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为指导经济运行提供帮助。
3.米勒模型的提出
1976年,美国金融学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米勒模型被提出。该模型同时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米勒认为加入企业所得税后,修正的MM理论仍然高估了负债的好处,因为还有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大量实践资料表明,缴纳个人所得税这种行为,对个人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息收入具有抵消作用。换言之,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会对公司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与公司追求负债获得的所得税盾效应大体相等。两者相互冲销,并无最终损益。故而得出结论,企业的价值与其所得税税负没有关系,又绕回了MM理论最初的结论。
4.权衡理论的提出
权衡模型理论,该理论又考虑了MM理论忽略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财务拮据成本和代理成本。
财务拮据成本,又名破产成本。如果企业为了追求增加负债带来的企业所得税税盾,选择较高的负债率,此时的企业也就缺乏了充足的流动资金来维持运作,是相当不稳定的,潜在的破产风险大大增加,而破产清算可能会带来的庞大律师费用和清算费用就要被计划负债融资的企业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