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因素素描的定义与表现
2.1 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词是从英文“drawing”翻译过来的,比较权威的英文词典解释素描为以某种单色绘画媒介、通过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的艺术。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素”,即单色、素色或朴素之义;二是“描”,即简洁的线条描绘的意思。 素描是指用单色或简单的颜色的工具,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素描是一门以培养造型能力和审美为目的基础课程。
2.2 全因素素描的一般表现
全因素素描强调对事物的再现,在绘画中要求画面效果与对物象的视觉感受基本一致。在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全因素素描注重素描的写生和基本技法的训练,要求学习者描绘客观存在的对象,反反复复去推敲对象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明暗关系和体积的起伏转折、质感、量感、空间虚实等,把注意力集中在真实再现对象本身上。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岩洞壁画和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的洞窟壁画。人类用简单的材料,简练、概括的手法在壁画中描绘了他们进行狩猎活动时所获取的猎物。虽然整个画面描绘的对象形象不那么写实细致,但终究还是追求一个具象,模仿和再现物体本身特点。
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为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发展,素描绘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显著的进展,迅速趋向成熟。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素描作品都注重素描方式,研究透视,研究解剖,研究现实物体,研究生活中的人,同时也研究绘画本身的规律。
文艺复兴之后的16世纪出现了改变师徒制教学方式的系统培训,办起了美术学院,而素描基础训练就是主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育模式产生后,很快就影响到欧洲各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美术教育。当时素描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先临摹后写生,同时在教学中传授解剖学、透视学、构图学等知识,逐渐形成了一种学院派风格。一直到19世纪素描达到自身发展的顶峰,建立在透视学和解剖学基础上的素描造型,一步步注入科学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形体结构、明暗色调、立体感、空间感、质量感,以及一切素描技法因素都在19世纪完善起来,并延续至今。
总体而言,对物体进行逼真的刻画和再现是全因素素描的总宗旨和不变的定律。
3 全因素素描中的个性表现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意识形态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全因素素描已不能满足现当代艺术对于素描的要求,新型材料、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追求个性的思潮等多种因素不断推动着素描的发展。
3.1 什么是个性表现?
何为个性表现?顾名思义它强调主体的独特创造与创新,力求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现代人都追求所谓的个性,衣着的个性,语言的个性,甚至行为的个性等。那么在素描中的个性表现又究竟是什么?
与全因素素描语言相比,个性化素描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主观审美因素的作用下,将原本提供的客观形象要素,按照个性心理的需求,进行概括、夸张、取舍并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其艺术主张是主观实现性。全因素素描侧重的是画家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对艺术语言的把握和对描绘对象的观察感受进行写实,而个性表现则是侧重画家在创作中对审美形态的主观偏好、个性心理的需求,以及潜意识中的一种情绪的释放,进而使得表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有的形态,提升“非客观”性的形态表现。比如我们在超现实主义画派、立体画派以及印象画派的作品中,均能充分感受到这种“超常”的艺术个性特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