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通过虚谷的审美追求来表达似与不似之妙
(一)虚谷似与不似的审美需求
1.时代背景对虚谷审美的影响
虚谷对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追求的体现,在长期社会经历中,逐渐地在其画作中的审美要求上有所沉淀,以及对艺术审美的积累。在其作品中,通过艺术涵养的养成、思想的成熟、结构的完善和岁月所积淀的情绪,对画面逐步产生了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
虚谷曾经担任清朝的延将官源Z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在清政府日益衰败,又爆发出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虚谷本人并不愿意加入到清廷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当中去,所以“意有感触,遂远离红尘,落发出家”。因为虚谷对当时的社会的强烈的不满,所以史料记载他“不茹素,不礼佛”,以卖画为谋生手段,但是只有通过他认可的人才能得到他的画作,从这可以看出虚谷的原则性强,放荡不羁。从他不理红尘,落发出家的角度可以看出虚谷性格孤僻刚烈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虚谷的笔法常运用粗犷拙美、线条高古的表现形式,将画面烘托出干湿浓淡的对比,画面的结构是以审美为前提,意有所往,引人浮想联翩,别致新鲜。这种夸张的造型美充分体现出虚谷的这种似与不似的审美需求。
因虚谷时代背景的映衬下,在30岁时看破红尘,落发出家,做了入世的和尚,出世的画家。虚谷画僧的身份,高超的才艺以旷达的性情使他得益于诸多擅长诗、书、画的僧侣、书画家、文人学者相交甚好。其中,不乏当时艺坛的重要人物,如任伯年、高邕之等等,这些友人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对其有所助益,使其艺术涵养来源丰富,因此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展现出佛家的似与不似、无欲无求的禅意。虚谷的书法与其绘画完美配合,加之题跋不落俗套,自有深意,深入其绘画意境,由其可见虚谷虽入山门,名曰弃也,实则不忘世。虚谷艺术创作有着文人画审美特色,追求书画同源,时常流露出空灵的禅意。其中禅师人物像流露出淡定的佛法,有着空明寂静的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