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的画廊选择与装置艺术家合作主要出于对学术、观众群体的考量,很少将装置作品作为销售的主要对象,也很少在拍卖会上推出装置作品。不仅如此,大部分人认为中国的收藏家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范围接受装置艺术,目前也确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和尺度来规范。似乎装置艺术在中国收藏体系中处于被忽略的“小众群体”。在梁克刚看来,被忽略是因其艺术价值未被充分评估。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已成为主流的观念性艺术之一,而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市场价值却未得到完全认可。如今,当代艺术市场才发展了短短的二十几年,在学术理论乃至市场系统日趋成熟完善的过程中,装置艺术却承受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困惑。独立策展人、批评家顾振清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装置艺术概念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正在成为一个枷锁,而对某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它还不能进入国家美术协会、行会和意识形态部门所掌控的展览体系,这是一个尴尬的概念。这种尴尬性在中国非常明显,因为全国美展上还没有装置这个分类,只有国、油、版、雕;各个艺术院校
空*间
里面也没有设置装置艺术系科,只用综合艺术系或新媒体系来替代。”由于面临着各种问题以及暴露出的压力与困惑,很多人认为装置艺术处在一种尴尬的边缘位置。梁克刚表示,这只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现象,之所以尴尬,在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审美教育落后,大多数人在美术史上为文盲、美盲,少数藏家也是靠自学成才,这种缺失造成对现当代艺术理念的价值接受无法完成,情况会慢慢改观。比如以藏家管艺为例,他就走在了收藏装置艺术的前列,他以自己的眼界认定装置艺术潜在的价值,认定艺术家的创作水准,很有前瞻性。“装置艺术必然会得到关注,而一旦得到关注,价值就会随之抬升,并迅速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