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奇特字形
最早文字谱出现约在1400年前。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印刷术,琴谱只有手抄本。直到明代嘉靖以后,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出版印刷事业,加上王公贵族引领,琴谱的刊印之风才有所形成。无论是手抄或大量刊印琴谱,大部分仍属自发行为,受地域、交通、数量等因素不能广为流传,使得琴谱遗漏和失传。
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古琴谱的传播方式也很局限。仍然只能依靠手抄和复印方式,这对于大量琴书的编辑与出版是极为不利的。笔者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缺少减字谱的字体字库,第二没有成熟的字体输入法。字体的特殊组合方式,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可达数亿个。这也是制约古琴减字无法电脑输入的主要原因。
1.3 “减字谱”的文化历史发展
在“减字谱”之前,曲谱是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称为“文字谱”。用来详细描述音高、节奏、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的演奏法。但是,这种以文字记写琴谱虽然详细和具体,却过于繁琐。现存唯一用文字谱记录琴曲的谱集《碣石调•幽兰》,共四段琴曲,记录则成了4000多汉字,无疑对琴曲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直到初唐时期,古琴的曲谱还继续延续古式,都是用文字谱记载。随着历代创作流传下来的琴曲越来越多,这种记谱的方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学习与古琴传播的需要了。这种记谱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的文字记录,往往一首曲子记下来比一篇文章还要长,极其繁复。鉴于这种原因,琴人们都期待并开始尝试创造一种新的记谱方式。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制了更为清晰的琴谱称“减字谱”,以汉字减笔重组成方块字形式,字体清晰易识别。
发展至明清,琴谱中的“减字谱”谱式越加简化,但随着器乐演奏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简化的谱字旁开始出现了提示演奏的旁注。
清代后期开始,交通条件的便利打破地域限制,各琴派或琴社间相互交流增多,同时古琴作为专业进入音乐院校,这些因素皆使古琴的传承方式有所嬗变,从而对其谱式提出了节奏方面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利用有节奏标示的中西通用记谱法来对“减字谱”进行补充的合参琴谱。组合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减字谱、工尺谱,减字谱、工尺谱、唱弦,减字谱、工尺谱、简谱,减字谱、五线谱。建国以后,古琴进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民乐科系中,为了适应在西方乐理知识背景下的新一代古琴学生,这个时期的合参琴谱主要是以“减字谱”与五线谱相结合。
在上个世纪,面对古琴的日趋式微,有学者、琴人开始利用西方五线谱,同时借鉴西方器乐记谱法,创制出革命性的古琴谱式。其特征为:演奏符号+五线谱。如20世纪30年代,王光祈先生翻译的五线琴谱,该种谱式乃是借助西方体系的知识创制,且影响不大。上海音乐学院古琴小组设计的“五线记谱法”,这一形式在80、90年代被龚一先生大力推广,其《古琴演奏法》中的部分琴曲就运用了这种谱式,其中虽有直观音高及装饰音等标记,但省略了诸多初学者所不熟悉的谱字信息,仅适合颇具弹奏经验的一类习琴者所用。“减字谱”在此时已完全消失,单就记谱形式这一要素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古琴艺术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
1.4 设计目的
1.4.1 现有字体的不足之处
通过调研发现没有一套成型的“减字”字库,而现在普遍印刷使用的却是计算机通过部首的拼接组合而成的字体,这些字体不管从使用和美观上来说都与古代的刻本印刷相差太远。从减字字体的方面来讲,是一种退步。减字成千上万的组合文字比汉字还要多几倍,是制作字库最大的难题。没有可用的字体,减字谱的记录仍然只能依靠手抄和复印方式。现有琴谱上大多为手抄,字体大小不一,不易阅读。古琴谱上的印刷字体也由于历史原因字体不清晰、残缺。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却因诸多因素影响发展。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减字”字体却没有完整的字体和输入法,在文化上无疑是一种悲哀。将减字数字视觉化,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并推进古琴的发展。
- 上一篇:游戏原画人物与场景设计+文献综述
- 下一篇:民族特色的布艺主题玩具研究与设计
-
-
-
-
-
-
-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