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炮弹增程技术,当时采取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初速、改善弹形和底部排气增程。通过对引进的 GC45 式 155 mm 底排弹进行研究、消化和仿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七五”、“八五”的预研工作,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这一阶段进行了枣核弹形的底排弹设计和圆柱弹形的底排弹设计,并实现了出口。为国产新型 155 mm 数字化自行榴弹炮研制的底部排气弹,其射程将达到40 km ,该弹于“十五”期间已装备部队。在130 mm 口径火炮上,我国自主研制和开发了多种远程弹药。1983 年开始130 mm 枣核弹的研制工作,并于 1986 年设计定型装备部队,射程达到31 km 。1987年开始研制130 mm 底部排气弹(烟火型和复合药剂型两种),射程达到37 km 以上,并于1995 年定型,同时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出口。
这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奠定和完善了底部排气增程理论,大大缩短了我国在底排技术基础理论、科研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使我国的底部排气增程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同时,这些技术储备也为后来其它增程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战争对火炮射程远程化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增程技术不断涌现,作为基础性的底排增程技术得到了继续深入的发展。从国内外新近装备的远程火炮所配弹药来看,底部排气弹仍然是各国中大口径远程火炮必备的弹种。论文网
3 国外研究现状
真正装备部队的底部排气弹问世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先由瑞典研制成功。然而,它的减阻增程机理却先于它二十多年就已开始。早在1950 年,E.M.考秋特和 A.H.肖尔意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路易斯实验室进行了排气实验,实验采用模型外供气的方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以超音速飞行的平底弹丸,底部排气可以作为减小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W.T.贝克等人是通过在尾流区燃烧氢气来减小超音速弹丸阻力的最早研究者。1951年,他们在底部直径为57.15 mm 的弹丸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底部燃烧氢气,可使底部压强升高至来流压强的0.86 倍。1952 年,T.S.斯坎伦德和赫伯兰克进行了40 mm 弹丸的超音速自由飞实验,弹丸底部装有烟雾剂,燃气排气率为12 g/s ,弹丸底部阻力减小约65% 。此后,美国等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大学和工厂不断投入人力物力,从理论研究和风洞实验等方面论证底部排气的减阻效果,设计了带底排减阻装置的各类弹丸,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英国皇家兵器研究发展中心的鲍曼和克莱汀于1967~1969 年间进行了风洞实验,对亚音速,特别是超音速条件下气体喷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结果。瑞典从1960年开始研究底部排气原理,并进行了多次海炮实验,最终于上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随后,美、英、法以及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底部排气弹,并装备部队。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底排技术和底部排气弹的研究已有较大发展。1988年10月在希腊雅典召开了第1届底排技术专题研讨会,在第11届、12届和13届国际弹道会议上发表了有关底部排气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文章。目前,底部排气弹的增程率和密集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如果把瑞典研制的底部排气弹作为第一代的话,那么目前正在研制的是性能更好的第二代底部排气弹。目前在底部排气增程技术这一领域,以俄罗斯、南非和美国所取得的成果为主要代表。俄罗斯早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就已开始底排增程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其相关报道很少见诸报端。1993年针对新的增程技术,欧洲和美国展开了竞争。1996 年美国研制成功了155 mm复合式远程子母弹。南非迪那尔公司索姆切姆分公司在南非军方的协助下研究了一种新型155 mm增速远程弹,并于1997年在阿布扎比展出。据报道,该型增程炮弹已装备部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