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合成技术就是把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固态放大装置进行组合,然后将它的功率放大,再经过某些措施将输出功率叠加,来获得我们需要的大功率[1]。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功率合成技术就已造成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功率合成技术从出现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几大类型的功率合成技术。下面来简洁地说明,国内外功率放大装置以及单片微波集成电路的发展情形。61677
1 国外发展动态
在国际上人们对固态功率合成放大器的研究比较早,提出了多种有效、可靠的功率合成结构及技术。早期产品多用于微带线威尔金森结构,多属于窄带应用。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和传输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该领域有了很大的突破。
全世界生产射频宽带功率放大器的厂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少量在英国。产品种类相对齐全的厂家主要有 AGILENT, MOTOROLA, AR/KALMUS, HITTITTE,MICROWAVE POWER , LCF, MILMEGA , OPHIR, PST, FREESCALE, M/COM, MINI,SKYWORKS 等公司。它们已经形成了从窄带到宽带,从双路到多路的完整产品线。
2000年,由 Jinho Jeon 等人提出一种同轴波导内安装碟片的结构,制作的功率合成放大器在 10GHz 处,当输入功率为 30dBm 时,最大输出功率为 44W,合成效率为 88%。这种结构采用 16 个碟片,并且每个碟片安装 2 个功放单片,功率信号通过同轴渐变线馈入。该结构的特性是具有宽频带、高输出功率。
2004年,0.Houbloss 等人研制出的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在 31GHz-36GHz范围内,增益大于 20dB,合成效率为 85%。这种功率放大器采用共面线结构,具有两个碟片,每个碟片安装了两个 MMIC 功率放大单片。
2008 年,Larry W.Epp 等人研制出在频点 33GHz 处,输出功率高于 50W 的功率放大器,在 31GHz-36GHz 范围内的合成效率大于 80%。该功率放大器采用多模块合成结构,模块与模块之间采用简化的魔 T 结构级联来实现功率分配与合成,它的宽带特性很好论文网
2009 年, Daisy L.Ingram 等人研制的功率放大器,它的末级是由两片 MMIC功率放大芯片组成,来进行功率合成实现的。功率分配/合成网络采用的是Wilkinson 形式的功率分配/合成器,合成效率为 85% 左右。
2010 年, AGILENT 公司研制 8 W 功率放大器,它是由四级单片放大电路组成的,小信号增益达到 45dB,输入信号频率在 40GHz 时,它的 ldB 压缩点P 输出功率达到了 39dBm。它的末级功放由四片 MMIC 单片,通过多芯片功率合成技术来实现的,功率分配/合成使用了改进型的 Wilkinson 形式的功分器,合成的效率为 89%。
2 国内发展动态
在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致力于研究更加高效、可靠的功率合成结构,以提高固态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
2003年,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 8mm 功率合成电路,采用 3dB 三端口网络实现功率分配/合成,使用 AGILENT 公司 HMMC5040 作为放大单片,制作出了两路合成功率放大器,实测饱和功率达 170mW,合成效率为70%。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的八路开槽波导功率合成放大器,其无源结构插入损耗小于 1dB,回波损耗优于 12dB。使用8个 TGAll41-EPU 作为放大单元,最大输出功率为 10W。
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采用波导魔 T 结与波导微带双探针的结构制作出的功率合成放大器,其饱和输出功率大于 9W,合成效率高于 70%。
2008年采用波导 T 型结与波导微带双探针结构,制作的功率合成放大器,输出功率大于 8W,合成效率大于80%。
2010年,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出的功率合成放大器,信号增益大于56dB,增益波动小于 0.9dB 的功率合成放大器,它的饱和输出功率是 4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