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后,组织结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环境决定组织结构理论包括汗南、弗瑞曼的曾体生态理论,迈耶尔、罗万和祖克尔的制度理论,帕弗尔和沙兰西克的资源依赖理论。他们提出,是组织的外部环境主导了组织结构的变革 [1] 。
以上是管理与组织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念,这些观念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和指导我们应该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
国内组织结构理论
刘洪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组织结构的复杂适应系统观》中阐述了组织变革的趋势和未来形式。根据复杂性理论,刘洪发现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和内部市场化反映了组织变革的一种趋势,是复杂环境下组织生存及发展的较好形式和运作机制 [2] 。
王凤彬和陈高生在《新经济中的虚拟一体化组织》中从市场、企业及其关系的角度指出论文网,新制度经济学对虚拟一体化组织的解释存在不足,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相对于资产的纵向一体化和明示契约来说,依靠隐性契约形成的虚拟一体化,不管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管理费用方面都最低,而市场交易费用也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持而降到最低程度,因此,其总成本倾向于达到最低点 [3] 。
王跃生和王蕴在《人力资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从分工协作的视角建立了数学模型,从理论角度考察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他们通过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本水平和组织结构间关系的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人力资本水平的持续提高会促进企业组织结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 [4] 。
薛澜等人在《基于知识的企业组织结构演化的模型分析》中从演化经济学原理出发,通过数学建模分析,认为专业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代表了企业中决策者进行决策时所依据的两种知识类型,而这两种知识又会随着社会知识总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对决策者的决策效率产生影响。这在企业组织结构演化上就是企业先后经历了职能化与扁平化的演化过程 [5] 。
芮明杰和钱平凡在《组织整体结构模式:一种研究企业组织的新方法》中利用结构主义与发生学结构主义方法对企业组织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完整、动态的结构模式,即活动、技术、制度与目标四个基本要素之间每两项都是一种二项对立关系,从而发生相互作用,这些作用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