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初步研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真正兴起,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
Anderson(1992)在《世界贸易的绿色化》中提到“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指出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当注意保护环境,为了环境和健康的目的,各国政府可以设定标准,采取限制可能污染本国环境的商品的进口。44036
John Audley(2003)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分析国家环境政策和进出口贸易直接存在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
Jayati Ghosh(2003)和C.P.Chandrasekhar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反全球化运动,而是来自内部。他们分析了多哈回合和乌拉圭回合中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的认识。
Eugenio Figueroa B(2008)分析了发达国家不断更新技术准入门槛和标准的内在动因,即是出于保护本国环境和产业的需要,也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Azim Essaji(2008)整理了多年来美国的数据,分析在农产品方面所指定的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得出绿色贸易壁垒会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成本,使其国际竞争力减弱。
国内学者的研究
相比国外,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起步时间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夏友富(1994)在《江海学刊》第一期发表“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同年江三宝(1994)在《山东环境》第6期发表“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篇文章初步阐述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是国内较早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文章。
吴玉萍(1995)发表的《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一文,首次提出“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并指出发达国家实施的一系列环境管制的措施导致了绿色壁垒的产生。
张宝珍(1996)发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在文章中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并对其分类,还介绍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概念,就我国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出了建议。
张文兵(2003)在《绿色壁垒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中,梳理了绿色壁垒的渊源和表现形式,并说明绿色贸易壁垒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成本并降低了其国际竞争力,但是却增强发达国家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关系将越来越不平等。
杜强(2003),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出于对健康和国内环境的保护,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使它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在《全球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对策》一文中,他提出,绿色壁垒的影响是两面的,既阻碍了贸易出口,甚至引发贸易摩擦和纠纷,但是也促使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推动环保意识的树立,保护了国内的环境。
徐敏(2006)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会直接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风险。
周中林(2009)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的双重的,目前来说其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他在《绿色壁垒理论和实证研究》一书中,系统地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研究,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几种表现形式。
徐振兴(2014),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刘玉(2014)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绿色贸易壁垒呈现出新的特性,诸如时效性、隐蔽性、歧视性等等,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农产品领域时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茶叶尤其突出。国内学者对我国及各省市茶叶出口贸易中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做了大量研究,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原因、影响、对策等各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