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关于IP研究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现状分析,二是产业化解析,三是国际经验探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尹鸿教授以及制片人王旭东、陈洪伟在《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着重探讨了国内影视IP转化是什么,缘何兴盛以及现状认知、趋势预测。此外,丁亚平在《论互联网语境下电影IP转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综合梳理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关系,从产业化的角度探讨互联网时代的IP影视在中国影视产业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吴俊在《新闻传播》中发表的《“大媒体”融合 全链条开发——(爸爸去哪儿)IP产业链独家盘点》运用统计学原理,细致全面的分析了湖南卫视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核心IP所进行的产业链开发,并以《爸爸去哪儿》为核心探讨了其在新媒体时代所进行的产业开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之处。邹怡婷在《东南传播》中发表的《互联网时代IP产业链初探析——以漫威电影模式为例》同样从产业链条延伸的角度分析了漫威旗下电影人物与故事、产业运作与经营、衍生产品的开发,并对我国影视IP开发提供了启示性意见。42725
与国际电影工业极其发达的美国好莱坞相比,IP开发在国内发展的现状无疑是盲目而不成熟的,针对这一现象,彭侃在《中国电影》2015年第九期中发表的《好莱坞电影的 IP开发与运营机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好莱坞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其中囊括了集团化的跨界整合运作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好莱坞影视的全产业链开发,为IP开发正处于探索期的中国影视产业提供成功经验的借鉴。
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IP转化早已进行过多年实践,并且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其中以好莱坞电影工业尤为突出。美国的迪诺·贝里奥《90年代好莱坞的全球化》探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对电影的需求量以始料未及的速度上升的境况下,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知识产权利用与输出。版权保护方面,Lawrence Lessig, Free Culture: The Nature and Future of Creativity, New York : Penguin Press, 2004, 中,研究了美国电影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依据以及法律体系。论文网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从国际比对、产业链延伸、现状探索等单一角度进行分析。本文从纵向而言,贯穿IP自国内初兴起到发展至今的始终。横向而言,本文涉及IP开发的类型、形式和产业链延伸,进而全面系统的梳理了IP在我国近年来发展的历程、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原本在英语语境中,IP一词仅仅代表着 “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含义。而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IPR”,代表着法律赋予原创人的,由其独特心智所创造出的事物的独享权利。这种独享的法律权益,将原创人心智创造化为无形的资产,原创人可以通过独享权的转让,获得相应的版权收益。
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借鉴了“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词,并简称其为IP。然而,这一词的含义到国内却发生了变化,与国外特指的“知识财产”不同,国内的IP一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指那些影响力大、受众面广、专注度高并且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在国内影视业暴热的IP这一缩写词所代表的内涵,在国外并不适用。以版权的角度来看,国内“IP”的定义更类似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即“IPR”,但不同的是,它成为了更加多元化的存在。相较于仅代表法律权益的“知识产权”,国内的“IP”更倾向于一种可开发知识产权所蕴含的潜在财产。一个可开发的IP资源可以是一个故事、某一特定的人物形象、一首音乐甚至是一句流行语。运营的成功的IP可以在众多的媒介形式中实现转换。例如,一个成功的动画作品,能够通过形象授权与衍生产业链的开发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同一IP进行持续的开发利用,从而为影视公司带来持续盈利,甚至由IP的进一步开发所获取的收益远超影视作品收益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