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国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宣扬国家形象为主要目的,创作者的意识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纪录片作品首要为政治服务,目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对大众进行教化和引导。同时,纪录片作品在内容上,也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长期以来,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纪录片形成缺少超越现实和政治,反映人类共性而存在的作品的现状。
因此,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发展举步文艰,其发展轨迹更是跌宕起伏。更为严重的是,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主流媒体在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创作上的失语,这直接导致了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发展缓慢和受众范围狭小的现状。
我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发展至90年代,有了一个极大的突破,并逐渐形成两大主要类别。分别是以“精英文化”为主要导向,视角高,受众范围固定的独立纪录片和以群众为传播基础的故事类栏目化纪录片。两大类别在促进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发展上各有优势,同时x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学界对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存在较多观点与分歧,本文就研究方向将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定位于以纪实的拍摄方法为特点的,关注社会民生类问题的,记录社会发展的,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等社会责任的纪录片。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其一,是探讨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发展的特点,以及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就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结合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特点为其进一步的良性发展提出建议;其二,论文将眼光放到当下,探讨了在21世纪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发展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本论文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从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发展历程中遇到阻碍的社会环境及其原因、电视栏目化纪录片的没落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及社会民生类纪录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等角度上,做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为以下两点:一方面,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突破限制其发展的生态困境的方法。纪录片的创作者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题材、进行精品创作,以此加深与市场和观众的互动,拓宽受众范围;另一方面,提高社会民生类作品的精品意识,承担起构建公众舆论领域,反映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民生类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2.1 中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电视栏目化发展
纵观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期间拍摄了一系列反映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大型纪录片,并引起了极大反响,涌现出了一大批制作精良、人文底蕴浓厚的作品,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等,这些纪录片极大地推动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并为纪录片在题材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期间,我国电视纪录片通过与国外合作拍摄的方式,其一,提高了拍摄技术,将现场更好的还原给观众;其二,通过合作拍摄,我国主流媒体纪录片从业者改变了对纪录的观念,突破教条更加注重写实,也渐渐减少了说教意,这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客观真实性的进步,也为以纪实主义为特色的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发展做好铺垫。
- 上一篇:《爸爸去哪儿》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跨屏传播策略研究
- 下一篇:中国独立纪录片网络生存状况研究
-
-
-
-
-
-
-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