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春,宋玉华根据我国在稀有金属市场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而无话语权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大市场悖论”这一观点。并将钨矿、稀土这两大稀有金属市场作为考察对象,证实了这一悖论的存在。运用Knetter的模型构建了中国钨矿和稀土在世界出口市场所拥有市场势力的理论模型。计量的结果说明:我国钨矿出口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在我国钨矿出口市场商品套利所导致的一价定律并不成立;并且我国钨矿被过度开采,其边际成本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发现在稀土出口市场也同样的存在“我国大市场悖论”。
孙泽生,蒋都帅对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计量研究发现,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实际市场势力比较微弱,出现“寡头” 地位与市场势力缺乏共存的现象。同时,利用微观贸易数据,研究发现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特征呈现较强的竞争性。所以,虽然中国具有出口总量上的“寡头” 地位,但却只能获得竞争性定价结果,必然会缺少出口贸易市场势力。随后,采用了生存能力法对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最优规模经济量进行估计,发现稀土生产的最优规模经济区间在0.5-10%的市场份额区间,其他区间内则是规模不经济的。这些研究为中国稀土出口市场势力的增强和政策调整提供了实证依据。
张鲁波从中国稀土出口的国际市场现状入手,分析了中国稀土出口国际贸易的供需形势以及中国稀土出口贸易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稀土出口的定价权做了定量分析,包括稀土产品出口价格和国际价格的比较分析,定价权优劣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定量分析可知,中国稀土出口缺乏定价权。 对中国稀土出口缺乏定价权的原因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定价权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宽泛的,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稀土出口为什么缺乏定价权,即行业因素、企业因素、政策及相关因素及其他因素。得出影响中国稀土出口定价权的原因是供需失衡、缺乏定价中心、行业集中度低、缺乏信息平台、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无序竞争、管理体制落后、政策实施监管不到位以及稀土战略价值认识模糊等。 对中国稀土出口获得定价权提出了建议。
总体上对市场势力的研究主要在市场势力的测度,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勒纳指数模型和Knetter的模型。而国内的研究稀土主要集中为定价权和市场势力测度,而这些研究都是在未取消稀土出口配额政策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