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于在线评价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通过对ebay,amazon等电商平台的研究,得出在线评论与销量或其他方面相关的研究。
Park 和 Kim(2008)将产品在线评论定义为潜在的、先前的或实际的消费者对产品的任何正面信息或负面的陈述,通过互联网被大多数公众和公共机构所获取。这一定义强调了因为在线评论的易获取性,才能发挥在线口碑其它的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巨大影响。44014
Ba和Pavlou (2002)对产品价格在消费者信任机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对于信用的价值具有加强作用,产品价格越高,信用的价值就越高,而产品价格越低,信用度的价值会边际递减。价位对口碑的调节作用还体现在消费者对口碑信息的接受度上。
LacZniak、DeCado 和 Ramaswami(2001)主要利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负面评论在消费者进行品牌评价时所带来的影响。考虑到品牌时,那他们更多地是将负面性归结到传播者本身,不是归结于品牌。这表明评论接受者对品牌的评价依据才是判断负面评论的来源所在。
Driver(1992)的研究表明,正面或负面的态度对行为意愿产生重要影响作用。也就是说,正面态度带来高行为意愿,负面态度带来低行为意愿。随后,Schiffman 和 Leslie(2000)的研究指出,购买意愿越高,其购买机率也会随之越大。
Chatteijee (2001)认为,因低价而选择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更容易受到负面评论的影响。
Gilly等(1998)认为信息来源特性,即信息来源者专业水平、搜寻者与来源者的同质性会影响口碑信息对接收者的购买决策。
YongLiu (2006)在研究网络口碑与电影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时,选取了二十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雅虎网站电影板块上消费者对于这二十部电影评论的数量作为网络口碑量的一个代表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的数量,即涉及某部电影的在线评论的数量与电影每周的票房总额之间有显著性关系,而网络口碑的价(valence)极性,即正面和负面口碑与电影票房(无论是每周还是票房总额)的关系并不显著。
Luo (2009)的研究指出,由于正面口碑和负面口碑同时存在于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传播效果进行区分。如Jason Q Zhang et al.,(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正面评论与负面评论对顾客说服效果的影响受到其消费目的的调节,当顾客以促进消费(promotion consumption)为目的时,正面评论比负面评论更具说服力;当顾客以预防消费(prevention consumption )为目的时,负面评论比正面评论更具说服力。
Florian v.Wangenheim(2005)研究了顾客品牌转换后的负面口碑的影响因素, 认为产品参与程度、顾客的市场行家特质、对于新的供应商的感知满意、转换供应商的原因等等都可能影响到顾客在品牌转换后的负面口碑传播。
Charlett,Garland,Marr(2006)的研究指出正面或负面的信息都会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及购买行为产生影响,正面的在线评论会提供有利的信息从而增加消费者选择购买该品牌的可能性。
Arndt 研究发现,负面在线评论会导致销售额削减,其影响力是正面在线评论增加销售额的两倍。
Lau 和 Ng 指出,企业品牌信誉好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把不满情绪归咎于该企业。在研究学生群体时,黎小林发现,负面在线评论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影响程度大小因信息传播者情绪和消费者购买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由此可见,在线评论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Chevalie 和 Mayzlin 研究了图书在线评论对图书销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一星评价的影响力要比五星评价的影响力要大得多。Sen 和 Lerman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产品类型对评论正负性起到调节作用。Lee 的研究指出,负面在线评论比例高的时候会引起消费者的从众行为,进而更多的负面评论继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