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相关理论
1.2.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认为非营利部门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德(Burton Weisbrod)于1974年最早提出。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的行为,在此情况下,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提供,因而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就成了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和异质消费群体的大量存在,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而留下大量的不满意选民群体,这就是政府失灵。在韦斯布罗德看来,任何投票者都有对于物品的需求(包括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
1.2.2 契约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理论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现象。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约束”,使得非营利组织能够极大弥补“契约失灵”,从而能够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非营利组织是消费者应对“契约失灵”的一种制度反应。
该理论由美国法律经济学家汉斯曼提出,在很多情况下,例如提供复杂的个人服务、服务的购买者和消费者分离、存在价格歧视和不完全贷款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等条件下,由于购买产品的具体情形以及产品本身性质,致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完全有能力通过提供劣质商品来获取额外收益,使消费者福利蒙受损失。即由于信息不对称,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就是“契约失灵”现象。
1.2.3 志愿失灵理论
志愿失灵理论由萨拉蒙提出,它指的是非营利部门的缺陷:(1)慈善的供给不足。即社会需求大大超过了慈善的捐款,这是因为更多的人倾向于不花成本地享受他人给自己提供的福利,因此,出现了慈善的供给不足;(2)慈善的特殊主义或狭隘性。因为其对象是某些特定的群体,可能忽视了最需要帮助的另一些群体;(3)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决定提供给什么样的群体以及什么样的服务,这往往造成决策的非民主化与非透明化;(4)慈善的业余性。非营利组织提供的许多服务是需要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的,但非营利组织无法提供足够的报酬吸引专业人员加盟,使这些工作只好由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做,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
1.2.4 第三方管理理论
萨拉蒙认为,非营利部门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出现的“志愿失灵”现象,源Z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政府组织能以各种方式弥补非营利部门的一些缺陷,如通过立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运用民主的政治程序决定资金的使用和提供服务的种类,赋予民众权利以防止服务提供中的特权和家长式作风等。同样,志愿组织在回应个人需求上的及时性和多样性、服务提供上的竞争性、服务开展范围扩张与收缩的弹性上均有优势,这些优势又弥补了政府诸如由于过度科层化导致的对社会需求回应的滞后性等缺陷。由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二者间的互补性产生了第三方管理模式。
萨拉蒙指出政府应该是资金的提供者和指导者,而具体服务的提供应由非营利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来承担。政府与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第三方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既缩小政府规模,又建立起良好的福利提供系统。